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1920年,海原大地震4

2018-11-02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大地震发生后,国际震灾救济会曾派员到灾区实地调查,表示准备救济。而全国急赈款大会所筹的那一点点微薄款项,竟然因为国际统一救灾会将款项抽走,以致救灾未能开展。华洋救济会以工代赈,疏通了会宁、海原、固原、静宁境内淤塞的河流,解除地方水灾。民间募捐救灾组织主要有北京的王少鲁“陇右公赈会”、柴东生震灾救济会”、李浚潭“赈款经理处”,上海“甘人公立之救济会公赈会震灾奖券局”,旅京甘肃同乡会组织的甘肃震灾救济会,日本的“同乡会”等。其中,日本的“同乡会”等民间自发募捐组织,在那时发电报给甘肃省长陈阎,推荐刘尔忻(兰州五泉山人)主持赈务。随后,刘便以绅士名义在兰州建立“震灾筹赈处”,并邀王竹民、李兴伯相助,专门负责救灾之事,并与署省长陈致电北洋政府,旅京甘肃震灾救济会,筹集赈款,救济灾民。撤销原设在兰州的“筹赈公所”,其赈务统归该处管理。省署方成立的“筹赈公所”,以省垣纸币和制作粗糙的铜币推行于各灾区,存在着种种的不方便,而那个时候当政者不断新旧代更,致使救灾工作颇为艰难。

至1923年4月,“震灾筹赈处”收到国内外捐银30余万两。甘肃全省统捐烟酒都加收一成赈捐,通过北京、上海等地经办义赈奖券,收银30万两,铸造银币,分拨海原、固原、静宁等10县急赈。海原县得兰平现银4185两,兰平票银1000两,杯水车薪,而且为时已晚了。其中,用于海原地震救灾的兰平现银占捐款总额的一半,而其余多半用于第二年甘肃发生冰雹灾害的县城了。

海原山大沟深,百姓大多居住在崖窑或箍窑里边,强烈的大地震使土窑瞬间倒塌。寒冬黑夜,一时难以找到工具,惊慌失措的幸存者只能用手竭力刨挖。参与抢救的人有的来自一个家庭,有的来自一个家族,有的来自一个村庄。来不及掩埋遇难亲人的尸体,活着的人自发地组织起来,齐心协力搜救村庄邻里被埋的乡亲。仅靠一双手的连挖带刨,许多被埋在土石砖瓦下的老弱伤残者得以脱险。震后有逃难者路过那些全村覆没的地方,听到塌窑里传出幼儿的啼哭声,或者大人的呻吟,也都是奋不顾身,冒着余震的危险,掏挖一息尚存的伤员。

但那些遭遇山体大滑坡的人家,徒手刨挖就是无能为力了,以致震后数年人们掏开深厚的黄土,在残存的窑壁上还能看到当时被埋者用手刨挖过的血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