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23

2019-04-27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晴

8点出工,12点吃饭,2014年1月1日上午,李鑫的生活与来芦山的这一个多月没有什么不同。

变化是从午饭时开始的。

工棚前的空地上摆了12张圆桌。菜上了十多道,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味道还是南充味道—一家乡的味道。

“宴席是工头摆的,都说当老板的财大气粗,你看人家这叫一个心细。”李鑫说着,拿出一个纸杯来,要往里边斟酒,“来来来,你也整二两,过节嘛!”

谢过他的热情,不免为他担心:“喝了酒,下午怎么干活?”

李鑫连连摆手:“放心,老板放假,下午不上班。”

说老板老板到。工头晓勇提着一壶白酒走过来,邀请我们一起吃饭。刚才,他一直在忙着存呼工友。

签下思延乡草坪村侨爱新村房建设合同是一个多月前的事。老杜说,首期启动建设的50套房屋,今年4月20日前要建成交付使用。今天摆坝坝宴并放假半天,既是感谢一个多月来工友们加班加点,也是想同大家一起辞旧迎新。考虑到工地上多是南充来的工友,为了让大家找到家的感觉,他还特意请来南充厨师,烹制家乡菜肴。

“答谢宴”也是“感恩宴”。2013年最后一天,草坪村委会送来一头肥猪,村长说,“礼轻情义重,这是草坪人民的一点心意。”

吃过饭,晒着太阳,李鑫和几个工友斗起小地主。此前他找过张海“参战”,张海没去,下午的时光,他要陪着老婆孩子。

26岁的张海以前一直在广州、深圳一带工作。这次哥哥的施工队开拔芦山,他自告奋勇跟了过来。一起来的还有老婆和4个月大的女儿。“作为一个大事件的参与者,并且力所能及为灾区做点贡献”,这是他主动请缨的原因。

吃过饭,小两口给两个爸爸两个妈妈分别打了电话,问候新年捎带着报平安。我听到,在电话里,张海说,“工地腊月二十八放假,正月初四上班。很多人都住在过渡房里,早点把房建好,人家也能少受点罪。”

打完电话,最初的打算是去一趟芦山县城。回家后没有购物的时间,小两口商量着要给女儿添置一身过年的新衣。谁知临出门,老婆变了卦。

工棚上不知什么时候布置起一场巡回展览。展出的几十张A纸大小的全家福,把平日里色彩单调的板房装点得生趣盎然。

或许是照片上的面孔勾起了对家的思念,张海看到,老婆像被磁石吸住一般,迈不开步了。照片上的主角都是“5.12”灾区的群众,展览有一个温暖的主题:“最美全家福”。

张海理解老婆。就连那一群围在照片前的大老爷们儿也都是老婆一样的神情。

气氛再次热闹起来是因为一句爽快的吆喝:“今天我们就是来给大家拍全家福的,先看完展览的到这边来,马上拍照,马上取。”

背景板备好了,打印机联通了,十余位摄影家也各就各位了。简陋的工棚瞬间升格为“影楼”。

“多少钱一张?”人群里,有人羞怯地问。

“要啥子钱,你们为灾区做了贡献,我们是你们的‘粉丝’嘞!”一位女摄影家俏皮地回答。

人群一下激动起来。

张海一家最先被推到镜头前。密集的快门声中,连同4个月大的孩子,一家三口留下了2014年的第一张照片。

两分钟后,照片被现场打印出来。拍得好,“洗”得也好,难怪张海很激动,“这是我们和宝宝一起拍的第一张照片。”

工友们不免“羡慕嫉妒恨”一真正的“全家福”仅此一张其他工友,都是抛妻舍子来的芦山。

有人一眼看穿了他们的心事,冲着大伙说:“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其实也是兄弟,也是亲人。所以,和兄弟伙一起拍照,也可以算作全家福”。

他这一说,其他摄影家也纷纷附和。于是,工地上响起更加密集持久的快门声。寝室、班组、小老乡、老“战友”林林总总的主题下,快门声和说笑声交相辉映。

照片拍了几十组,两台打印机忙得够呛。一直到下午三点,近百张照片才被全部打印出来。收刀检卦后,找到一家抄手店,我一看时间,已经是下午3:35。午餐晚餐二合一,摄影家们说,地震时的状态,又回来了。

等候照片的过程中,来自什邡市安居镇的魏绵能同我摆起龙门阵。

“这里我去过,我在这儿干了一年多。”魏绵能观看巡展时指着拍摄于桃坪羌寨的一张照片两眼放光。凭直觉,我感觉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5.12”地震那天,女儿所在的六年级教室从三楼垮到了二楼,女儿也被埋在了一堆砖块中,当时魏并不在家,老岳父在其他家长的帮助下,才把女儿创了出来。

所幸的是,心肝宝贝只是锁骨骨折。本来可以把她送到省外条件更好的地方救治,但爷儿俩决意不去:“重伤的人多,把机会留给别人。”

魏家房屋震后很快建了起来,搬家第二天,他去了桃坪羌寨。之后还去过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云南岷县。

现在又来到了芦山。

为什么去的都是地震灾区?我难以理解。

魏绵能笑笑:“其实去哪里都是打工。但是在灾区就不一样了,我从地震中死里逃生,知道灾区老百姓的不容易。不管怎么说,把汗流在灾区,也算是为灾区群众出过一把力。”

常年在外打工,魏绵能很少能和家人聚在一起。虽说如此,他和女儿还是有一个默契:“512”后,不管哪里发生大灾大难,父女俩都会有共同的举动,为灾区祝福,捐款。

“我们受灾时得到了别人的关心,别人有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别说芦山地震,就连北京那次涨洪水女儿都捐了款。魏绵能说,虽然能力有限,但这是一个姿态。

女儿已经念高三了,学习成绩不错。魏绵能告诉我,他的新年心愿是过年回家时,和一家人一起照张真正意义上的全家福。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