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抢通“大动脉”之“11·26”应急救援(下)

2017-01-23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2013年11月27日凌晨3点左右,熟睡中的安顺市公安局副局长邹铁声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解到险情之后,他立即通过电话向相关单位下达工作指令,并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冒着寒冬里淅淅沥沥的刺骨雨水,身着单衣的他,一工作便是5个小时,疲惫和倦意不可抗拒地袭来。但是,一夜没合眼的他始终坚守在现场指挥部,了解救援处置工作进展、周边群众疏散安顿、后勤保障等相关情况,一干又是30多个小时。“睡觉,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成都军区联勤第二十二分部副部长宋士兵接到命令时正在300公里外的桐梓县。他连夜冒雨驱车急行,于2013年11月27日凌晨3点赶到了现场指挥救援。寒风冷雨中,患有关节炎的宋士兵多次摔倒在泥地里,腿疼得厉害。但他强忍疼痛指挥救援分队,并提出科学建议,合理运用消防力量,成功将压在输油管线上的配重块安全调离,为后续抢险救援开辟了通路,赢得了时间。随后,他又指导回收外泄油料,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没合眼。像他们这样的同志,抢险队伍中数不胜数。

2013年11月27日6时30分,中石化贵州安顺石油分公司先期到达人员在事故现场泄露点周围进行勘察,确认泄漏油品的走向、找到最佳回收油料点后,一个一个地挖坑、一瓢一瓢地舀油、一桶一桶地提油、一坑一坑地吸油,为防止成品油泄漏造成次生灾害赢得了宝贵时间。中石化贵州安顺平坝县公司经理罗世刚连续奋战30余小时,他挖泥土、滚油桶、抱油管,忙得顾不上歇一口气,衣服全湿透了也不管。同事劝他休息一下,他回答说:“现在是抢险的关键时间,累点、苦点不怕,我们要抓紧时间排除险情,要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经过争分夺秒的努力,到2013年11月28日,累计回收泄漏成品油近80吨。

在中石化技术人员的支持下,汽油被手动泵一点点地抽走、输转,淹没在汽油“池塘”中的泄漏口逐渐暴露出来。此时,已造成沪昆铁路56趟列车停运,终止折返列车13趟,迂回绕行列车8趟。

2013年11月28日4时10分,指挥部经过周密部署和研究,决定当日8时开始封堵泄露点。为确保行动安全,参与堵漏的技术人员身着隔热服进行作业,现场担任警戒的消防官兵端着水枪,随时准备应对现场的突发情况。然而第一次堵漏却由于堵漏模具与已经发生严重变形的输油管不匹配而宣告失败。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已经整夜没有合眼的抢险人员却不敢有一丝懈怠。11月28日6时,经过不懈的努力,更换了4套方案后泄漏点终于被成功堵住,出油量明显减少。

成功堵漏并不意味抢险工作的圆满,更为关键的是,要将堵漏的模具与管道焊接在一起,才能将管道的“创口”彻底缝合。现场指挥部经过反复讨论、科学论证,果断决定对管道破损点进行焊接封堵抢修,从根本上解决管道漏油,从源头上排除风险隐患。

任务看似很简单,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险,就险在明火焊接。要知道,静电产生的火花都可能引燃四处弥漫的汽油蒸汽,更何况用几千度的高温烈焰对泡在汽油中的管道进行焊接,随时可能爆炸,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难度之大,无异于虎口拔牙、刀尖跳舞。但消防官兵没有退缩,焊接工人没有退缩,参与抢险的所有同志没有退缩,指导救援的各级领导没有退缩,他们英勇无畏,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