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台风“菲特”的伤害 宁波余姚救援纪实

2017-04-04 23:30-23:59 责编:王吉华

00:00 00:00

 

2013年10月8日晚7时,余姚市21个乡镇(街道)全部受灾,受灾人口超过80万;

2013年10月9日上午10时许,余姚城区70%以上地区被淹,交通基本瘫痪,山区公路交通全部中断;

2013年10月10日上午11时,余姚高速班线全部停运,汛期依旧延续……

10月10日上午,宁波市委、市政府发出紧急部署,从受灾相对较轻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抽调人员组成19个支援帮扶工作组,赶赴余姚一线救灾。

通知发出时,已是上午10点左右。在宁海,从优秀中青年干部中抽调的30余名救援干部当天10:30就紧急集合,不到3小时就赶到余姚。截至当日下午3时,全市19支救援组、首批620名抽调干部全部抵达余姚灾区。

不给当地添麻烦,是大家共同的念头。大卡车、水泵、冲锋舟准备了,可是,很多人却来不及回家,带件换洗衣服。

19支救援组的绝大部分救援队员只穿一套衣服来救援。几天时间里,水里来水里去,衣服早早就湿透了。晚上,睡觉的地方是学校会议室或是大巴,匆忙脱下衣服来晾下。第二天,只能穿上湿答答的衣裤。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开展,各救援组的人员不断增加,救援队伍不断壮大。

“各个救援组都带去了冲锋舟。可是,在现场,大家都不肯坐。”宁波市委组织部随工作组前往余姚的一名工作人员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

采访中,记者在象山县救援组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2013年10月10日下午,一到救援地余姚市凤山街道,象山县救援组就将队伍分成3组投入工作,把物资送到舜南社区受困居民家中。当时,积水还齐腰深,水面上漂浮着很多垃圾,大家对地形也不熟悉。本来,可以轻松些——人和物资都搭乘冲锋舟和皮划艇上,能少受很多苦。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坐上去。

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放东西吧,这样能多搬点东西进去”;“其他地方更需要冲锋舟,还是先救援”;“我怎么能坐,给更有需要的人。”

于是,大家把矿泉水扛在肩头,蹚着齐腰深的水,一步步往前走。就这样,用了6个多小时,队员们先后来到了300多户受困家庭,送去10多吨救灾物资,成功营救转移20多人。

晚上9点多,大家啃了点自己带来的面包和饼干,以为可以休息下了。这时,消息又来了——驻地缺人手卸物资。

“出发!”直到11日凌晨1点多,6批次共计70余吨物资才装卸完毕。

舜南小学的教室是临时休息地,累了一天,没热水,不能洗澡,没衣服换。不知道谁开口说了句:“我们这才过一天,余姚的老百姓困了这么多天,真是吃苦头了。”

凌晨4时,救援组又分成4组,联合当地公安、志愿者赶赴胜一村、季卫桥社区等受灾区域进行救援,一直忙到晚上7时。当天共派发救灾物资20余吨,受益群众上万人次。

这是象山县救援组到余姚灾区的工作情景,也是其余18支救援队伍奋战灾区一线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