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28

2018-03-06 23:30-23:59 责编:张凌

00:00 00:00

 

此次采访的成功,一是记者做好了困难再大也决不轻易放弃的心理准备。在遭到现场美军士兵坚决拒绝后,我并没有轻易放弃采访,像大多数记者那样站在远处观察拍照,而是爬沟涉水,迁回前行,终于进入现场,发回快讯和照片。

二是在采访中讲求“战术”,尽量做到悄然采访,不暴露目标,避免出师未捷身先“死”。我先是将相机藏在衣服里面混入救援现场,然后躲在印尼政府军士兵身后拍摄照片,待发现美军大都忙于救援无暇“照顾”我时,才开始主动出击,成功地近距离拍摄了大量现场救援和侥幸逃生的美军飞行员等画面,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据记者事后检索世界几大媒体所发坠机照片,大多数照片角度不理想,缺少救援人员正面抢险的画面。由此可以判断,我们应是成功突破美军封锁线,实现与坠机“零距离”的为数不多的记者。

三是见缝插针采访现场人员,增添稿件的生动性和权威性。记者在拍照的同时,还询问了参加救援的法国救援队队员有关情况,他的回答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记者的判断,更被作为了消息中的直接引语,使稿件更权威、生动。

遭受重创的班达亚齐交通基本瘫痪。我们在公路上看到来往的车辆特征明显:进城的基本上是运载救灾物资和人员的军用卡车,出城的则差不多是逃离城市的灾民。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在班达亚齐期间,为及时赶回营地发稿,记者们在新闻现场采访完毕后各显神通解决交通问题。

在班达亚齐临海城区,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采访了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分队清理遗体的工作后要返回营地,向新加坡救援队带队军官救助,被告知印尼只提供了一名承担保卫任务的士兵,在缺乏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无法派出车辆将记者运回营地。

赵亚辉将目光盯在了来来往往的摩托车上。灾难过后,在被毁弃的废墟上,不断有幸存者回来寻找亲人和搜寻一些物品。同时,也有部分趁火打劫者借机搜刮死难者的财产。在“死城”废墟中,除了救援队的车辆,就只有这些身份不明的人拥有交通工具。为了发稿,情急之下的赵亚辉拦住一辆路过的摩托车请求帮助。大家都在为他的安全担心。恰巧在这个时候,两名骑着摩托车的印尼军人过来了。

印尼军人欣然答应赵亚辉的请求。本来只能坐两人的摩托车挤上了三个人,赵亚辉挤在最后,赶回了设在机场的大本营,及时把稿件传回报社。

中央电视台记者李清波拦车的经历更有传奇色彩。他为了将拍摄的画面及时传回北京,连拦三辆过往车辆,没人同意他搭车,就在他火急火燎之际,一位印尼政府军士兵帮助他拦下了一辆丰田吉普车。车里满满当当地坐着一家老小五位乘客。

听完说明,司机旁边的一位长者向李清波做了个手势:上车!拥挤的车厢内已经没有座位了,李清波干脆弯腰坐到了后备箱中。

经过攀谈得知,原来车里的老者是当地的富户,正和家人从海边返回自己的租住地,当李清波询问此地是否安全时,车内的一个汉子笑了。他摸出了腰间的手枪自豪地说:“别担心,我是警察!

原来,有警察为他们保驾护航,难怪他们敢穿越“死城”废墟呢!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28,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