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29

2018-03-07 23:30-23:59 责编:张凌

00:00 00:00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印尼地震海啸重灾区和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同连续执行14天国际救援任务,并发回大量文字、图片和音频报道,被国内外媒体广泛采用。后来,记者获得了温家宝总理亲笔签名的贺卡,成为珍贵的新年礼物。

温家宝总理亲笔签名的新年贺卡庄重喜庆。贺卡封面外包大红锦缎,内附一张粉红的纸笺,上面画有迎风怒放的梅花图案。温家宝总理用毛笔写就的签名沉稳厚重,签字日期是2005年1月5日。

贺卡上面还印着一段感人至深的祝辞:值此万难奋发之际,你们远离亲人,代表祖国和人民赴印尼灾区实施人道主义救援。谨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平安甚念。祝新年快乐!

在当今应急救援活动中,报道的价值也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国内报道与国际报道愈发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媒体更有竞争力,让从事国内报道的编辑记者具有更广阔的世界眼光,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新课题。此次报道中、前方后方密切联系,编采互动形成整体,文字、图片、内容三翼齐飞,是一次立体式报道的有益尝试。

14天来,首批抵达灾区采访的记者共从印尼发回文字报道200多篇,图片300多幅,音频40篇,内参10篇。这些稿件被海内外媒体广泛登载,文字稿件最高采用达130多家,图片稿件达123家,音频稿件也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播出。人民网、新华网也邀请记者进行网上访谈,网民反响强烈,对记者深入灾区、不畏艰险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

在这场罕见的国际灾难面前,从事国内报道的记者充分发挥自己了解国情、熟悉内情,掌握灾情的优势,在走出国门的新闻战场上敢作敢为,有所作为,圆满完成了报道任务。事实证明,上级部门的决策是正确的,在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编辑记者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艰苦的努力、顽强的拼搏,再加上后方的统一指挥和前后方编辑记者的密切配合,使这次灾区救援报道呈现出一些亮点。

一是突出时效,力争先声夺人。

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印尼棉兰和班达亚齐后,记者立即展开采访,并发回了快讯《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印尼棉兰机场》等。在随后的几天内,又和同事一起在第一时间发出了大批快讯、见闻、消息等稿件,如快讯《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印尼灾区班达亚齐展开救援行动》、《美军一架直升机在班达亚齐机场坠落》等。而且,像《美军一架直升机在班达亚齐机场坠落》一稿是记者在坠机现场通过海事卫星直接口述给后方发出的,并第一时间登在人民网上,距坠机事件发生不到15分钟。稿件被新浪网等多家网站转发。

二是发挥特色,以深度报道取胜。除了来自国内中央媒体的记者外,灾区还活跃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诸多新闻同行,其中包括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CN等知名新闻媒体。记者粗略计算,在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抵达班达亚齐考察灾情时,仅在现场的新闻单位多达数十家,记者近200人。面对这种情况,后方提醒,境外媒体人员多、情况熟,这是他们的优势,我们单凭个人的力量试图全面报道灾区情况,与他们竟争显然不很现实,而且可能会被拖垮。因此,我们要保住不漏发重大新闻的同时,尽量发挥自己全程跟踪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优势,以中国国际救援队在灾区的行动串起整个灾区报道,做到既着眼全局,也突出细节和故事,使整个报道见人见事,见情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