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那些带给人伤害的自然灾害3

2018-06-04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1月28日,连日雨雪天气导致杭州站部分列车晚点或停开,大量旅客滞留车站。应杭州市政府请求,南京军区“硬骨头六连”所在师火速派出工兵营官兵前往救援。1月28日,江阴地区某食品市场3000平方米屋顶被积雪压塌,1200余名群众受困,情况十分危急。南京军区炮兵某团400余名官兵迅速出动,抄近道、走山路,徒步奔袭,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展开营救。截至20时40分,受困群众被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官兵还抢运食品百余吨,挽回经济损失百余万元。

在京珠高速公路上,广州军区某炮兵师紧急出动40多台车辆、400多名官兵,紧急赶赴4个群众被困点,紧急启用野战主食加工车和炊事车,昼夜24小时,人车不停地为滞留旅客烧水做饭,每半小时于送出500份饭菜。炊事员曹广科一昼夜蒸馒头包子一万多个,煮稀饭60多锅,但自己一天只吃了两顿饭。

被称为“京珠铁人”的湖南郴州军分区政委魏永景,他始终奋战在最危险的地段,带头破冰、带头救援、带头指挥交通,即使摔倒在冰雪上,脑部受伤,口吐鲜血,仍然坚守岗位,连续奋战近200个小时。

驻粤某师装甲团的三级士官欧晨艳、一级士官龙福勇、黄勇茂、黄金华,在火车站执勤的日日夜夜里,连续39个小时只站着睡了15分钟。

回顾当年抗击灾害时,广播人也在其中。当年参与报道的记者蒋琦在后来也回顾了那段记忆深刻的岁月。

当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可以说是一次特别突然的自然灾害,但是当时政府部门的应急非常及时和给力。在采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细节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蒋琦回忆说:在郴州采访呆到了大年初一,见到了很多的“之最”。感冒最多就是交警,因为人人都在冰雪中忙碌着,没有人可以替换交班。每一个人的鞋袜都是湿的,同时街上口音最多的就是戴着安全帽的电力工人,因为当时从全国各地紧急抽掉了4000多人的电力维修工,所以常常可以听到四川话、青海话、河南话、还有唐山话。哭声最多的是市人民医院的妇产科,因为为了确保市民安全,市区所有医院的代产的产都妇集中到了这里。从1月26日至2月6日,整整12天里这里诞生了220个婴儿,每天都有小孩子响亮的啼哭声。有一个护士,一天没休息就接生了17个小生命。同时市民跟外界接触联系最多就是靠收音机。蒋琦曾经跟随一家公司到郴州救灾的车辆采访,这家公司的救灾物品中就专门采购了200台的收音机送给市民,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最好的救灾物品。

灾难面前应急有序,广播应该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广播记者应该是靠录音来说话的,当时断水又断电,怎么克服困难发出报道?

蒋琦说:广播媒体的简便快捷,在抗冰雪报道中,手提电脑经常处于没电状态,因此我们最常用的就是用手机进行广播连线,连续的现场实时报道,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展现过程。而这种报道最需要广播记者能吃苦,不怕困难。同时后边编辑部与前方的记者密切合作,像在跟踪采访赈灾车队从长沙到郴州千里送物资的过程中,蒋琦半夜2点就爬上军用卡车,驾驶室非常小,只能斜躺在司机后面的一尺宽的架子上,车外的温度是零下4度,路上的大雾弥漫冰雪路滑。从上车起,蒋琦就不停观察和询问押运员的情况,凌晨5点跟后方的编辑部电话进行联系,随说随录他们整理成文,赶上6点半发新闻,报道了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送往郴州,本来只需要4个小时的车程,车队走了13个小时,在路上就吃了一碗面,然后整个车队只有蒋琦一个人来回跑,连续的做了几次现场实时连线报道,尽管冻得厉害,但是很愉快,因为能够及时报道救灾情况,尽了一个广播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