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那些带给人伤害的自然灾害3

2018-06-04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这起事件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首先,不能单一地定性自然灾害。

据气象专家们研究,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2008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入冬以来,我国出现的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和历史上较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的冬季气候特征非常相似。这种情况表明,当前的拉尼娜事件是影响我国东部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专家们同时强调,中国南方遭遇的罕见冰雪灾害天气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拉尼娜现象并不是唯一的祸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导致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年初,中国、欧洲、美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雨雪等恶劣天气。这昭示我们,如果人们继续一味追求物质利益,不注意与环境和谐共处,破坏生态平衡的话,那这样的灾难必定是“祸不单行”。

其次,预警机制不健全,就会导致应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

危机预警准备是整个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目的是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危机的发生。我们看到,由于此次冰雪灾害的预警机制不够健全,以致在冰雪灾害突袭之初,各地已是手足无措。

此次冰雪灾害出人预料,且超越了人们的常规思维和习惯布防。每当寒冬,在中国的北方冰封雪冻早已司空见惯,因此,北方省份对冰雪灾害的防御及电网、铁路、公路等交通基建设施的抗灾负载功能和能力的设计均能到位,并有充分的准备。而南方很难遇见这样的大灾,所以有关设施的设计、建设就欠缺了超常规的负载安排,一旦大灾降临,就暴露出电网、交通和人潮疏导安置的负载不足尤其是油、电、煤等动力资源配置的负载和协调不足。

自然灾害的处理其最终目的,是在紧急情况下稳定社会,维持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作。这其中分为三个步骤:事先的防范,事发时的及时应对和善后处理。此次南方雪灾,气象部门未能充分预测到雨雪天气的严重性,这是事先防范工作的不足之处;相关部门对滞留在火车站、飞机场、公路上的旅客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媒体信息发布不及时等,都暴露出我们在应对大规模公共危机上,缺乏足够的经验,缺乏及时、高效性,而更重要的,是缺少一个专业的危机预警和处理机构及相应的运作机制,因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三要建立长效应急处理机制。

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套完善的雪灾预报系统和应对灾害体系。譬如德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建立了由气象、电力、交通等部门组成的雪灾防治中心,对强降雪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进行预测和监测。而我国目前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态的长效应急处理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增强,部门配合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诸如:如何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如何调动军警民乃至社会力量合力抗灾,如何疏散分流滞留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的人员,如何调剂调度水、电、通信的供应,如何保障救灾物资和鲜活农副产品的及时运输,如何保障煤炭、柴油、液化气等能源的供给等都是抗冰救灾前所未有的一个新课题和新任务应当进一步加强各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管理。这次水雪灾害及抗灾救灾暴露出有些部门预案未能及时修改完善,确保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因此应该尽快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并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效果,提高应对能力应当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机制。这次抗灾救灾中各有关单位之间特别是省有关单位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尽人意,多方联动、联合作战的机制尚待完善,不同程度影响了处置的效率。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机制。要加强统一指挥和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同时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做到能够广泛动员各方面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