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滴滴再度陷入舆论风波

2018-08-27 11:00-12:00 责编:张凌

00:00 00:00

 

不以使用信息为目的,单纯披露个人信息的案件占到了56%,最典型的就是现在的网络人肉搜索问题,就比如说座霸的问题,昨天我上百度,基本上有一半的图片,这个人马赛克是去掉了。

记者:有11%的案件是以使用信息为目的的公开个人信息。

最典型的就是医疗机构公布一些成功治愈病患的信息,还有婚介机构过程摄影公司未经客户同意,以客户的情况进行宣传的行为,有点是搭顺风车蹭热度的这个嫌疑。

记者:冒用盗用个人信息类案件占比为10%,学校谎称优秀学员,尤其培养,进而公布学员信息,公司以聘用知名设计师学者为幌子的虚假宣传,公司利用他人身份信息虚假登记其为法定代表人或者股东等等。

最典型的就是相关的中介机构可以利用我获取客户信息办一个北京的居住证什么的,这一类案件主要反映我们目前社会公共管理事务方面存在漏洞。

记者:信息保管人转让泄漏个人信息的案件占比也达到了10%,主要表现为大型电商企业,旅游服务经营者,电信公司所保管信息的外传,将信息提供给某一特定主体后,其他人也获得相应信息并由此进行诈骗或者营销,目前多数信息保管机构并未建立有效的信息保管制度,监督执行措施和内部惩罚机制,专家强调,要加大企业的保管责任和对非法使用者的打击,中国法学会研究会副主任彭玲分析。

我们的立法或者是我们的司法,我们的重点就应该加强对信息非法使用的打击力度,就是要加大他的赔偿责任,惩罚性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我想应该予以经常性的使用,这样才能够起到威慑作用,否则我们没有其他的手段了。

记者:为了有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及时制止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积极保护信息安全,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几种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影响比较恶劣的侵权行为先行进行了规制,已经实行的民法总则中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彭玲提示,全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今年5月1日实施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对个人信息的界定更详细了一步。

他说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前面这个跟两高解释定义是差不多的,但是他后面的列举非常详细了,他列举了姓名,增加了出生日期,除了身份证号还增加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通讯联络方式,增加了通讯记录和内容,帐号密码,财产信息,征信信息,行踪轨迹,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等。

记者: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成了收集个人信息的主要工具,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晓分析。

从生产商出来以后,到全国各地分销商的时候,那个分销商实际上是让那些刷机的人把那个机子给拿出去了,全给你删了,然后安40个APP进去,我们以为我们买到的手机他没有收集我们的信息,没有经过我们同意,但实际上刷完机以后都在自动去收集各种信息。

记者:未来会有更多类型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案件走进法院。

个人去提这个诉很难的,大家没有这个精力和成本,就像这种大规模的侵害个人信息情况下,可能将来我们还会面临着公益诉讼问题。

主持人:又回到了很多年前大家探讨过的那个话题叫做人肉搜索,它是一种特殊搜索方式,就是利用现代的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那么提问者提出问题或者说曝光一个人的不文明行为,其他网民就会用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甚至是冷嘲热讽来回答问题,最终对一个人的生活进行肖像化,人肉搜索有许多种业务,但是最有争议的就是其中的对人搜索,成百上千个人从不同途径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就能够获取关于一个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甚至是所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