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10

2018-09-08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从丝绸之路到万隆会议,从中国重返联合国到中非合作论坛,中非之间,一直保持着特殊的友谊,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在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中,我国军地医务人员组成的援非医疗队,奔赴抗疫前线,不畏艰险,救死扶伤,用实际行动体现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中非友好情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今天,我们继续回顾那场救援中的点点滴滴,回顾那些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中和埃博拉病毒抗争的勇士们,今天播出第10集——打响抗击埃博拉疫情“第一枪”。

2014年10月1日,队员们赶到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中心后,9名队员迅速做好了接诊患者的各项准备,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等待着首批埃博拉患者的到来。当天弗里敦闷热无比,医生值班室房顶上的吊扇乏力地旋转着,扇出的是毫无凉爽之意的热风。

正式接诊病人之前,队长李进就在各种场合再三强调:“救治埃博拉患者,个人防护很重要,要时刻集中精力,否则会伤及自己的性命。”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埃博拉病毒到底有多厉害?被感染者的1毫升血液中就含有1万至100万个埃博拉病毒,也就是说,一个被感染者,哪怕是咳嗽时所喷出的一点儿唾液,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来到中塞友好医院门诊大楼。大楼周围设置 了警戒线,严密封锁进出道路,防止有人擅闯“禁区”。设在门诊大厅 正中位置的接诊台由两张办公桌拼接而成,台面上摆满了各种英文病历和表格,一对洁白的屏风立在接诊台两侧,对病历柜、空调扇等物品做了恰到好处的遮挡。

直到下午,一辆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传来,才打破了中塞友好医院的沉静,所有人都行动起来。下午3点左右,第一辆拉着埃博拉留观患者的救护车停在了中塞友好医院的门诊大厅前。这些来到医院的患者,都是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指挥中心根据各留观中心的收治情况,统一实施调配的,并由专门的救护车集中进行转运。

车刚停稳,司机便从驾驶室跳下,打开后车门,5名患者依次下车。医护小组有条不紊地按照接诊流程开始紧张工作,防控组立刻对转运患者的车辆进行了消毒。首批患者中,有3名女性、2名男性,其中年龄最大的才24岁,最小的只有8岁,有两人是母子同时被感染。

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患者病情很严重,四肢乏力、头痛、呕吐等现象很明显。因为身体极度疲乏,有患者竟躺倒在门诊大厅前的台阶上。患者痛苦和惊恐的表情,吓坏了塞方的医护人员,他们显然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看着饱受病魔折磨的患者,队员急切地走上前去,秦恩强、刘丽英、孙娟、王新华等人显然已经忘记了被感染的危险,赶忙扶起蜷缩在台阶上的病人。护士孙娟给每一位患者发放口罩后,将他们逐一引导到门诊;“姓名、年龄、有无接触史......”问诊时,患者隔着接诊台坐在医生对面的沙发上,中间保持2米的安全距离。20多项病人信息,医生边问边记,每位患者平均接诊时间为10分钟。根据初步诊断,队员们按照留观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分区收治,然后将患者送入病房,同时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