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1920年,海原大地震9

2018-11-07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甘肃省固原县和海原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和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震中烈度12度,地震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发生在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今天继续和您聊聊发生在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

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曾发生过几次大地震,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20年发生在海原县的8.5级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的8.0级地震。海原大地震能量是汶川大地震能量的3倍,海原大地震发生在寒冬腊月,一个有4亿人口的中国,死亡24万;汶川地震发生在初夏,一个拥有15亿人口的中国,死亡人数近7万,人口密度如此的悬殊。翻阅历史,我们发现,同样的地震,却有不一样的救灾。

1920年,古今中外罕见的海原(当时属甘肃所辖)大震发生以后,灾区人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失所,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震后25天,由于极震区贫困不堪,加之灾情奇重,灾民自救能力极差,有的地方震后三月尸体仍腐烂于野,无力掩埋。

震后25天,甘肃省长张广建和议长王世相代表全体官吏绅民向全国通电,呼吁北京政府和社会各界紧急援助。

当时政局动荡,北京政府内部明争暗斗,混战不已,官方并未直接组织救灾活动。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刚替代皖系军阀段祺瑞的统治。岌岌可危,加之国力匮乏,面对奇灾浩劫,竟茫然无措,只有用总统徐世昌之名捐献了大洋1万元。因无得力措施,震后冻伤、疫病、火灾接踵而至,灾情扩大。震后70天,甘肃旅京人员在报刊上撰文痛述灾情之烈,抨击当局冷漠态度,悲叹:“莽莽七十余州县,统一地图上无颜色;蚩蚩九百万人民,于共和国之为孤孽饮痛而无泪可挥。”呼吁国人慷慨解囊,以救助黎民火荼之苦。工作生活在北京、上海各地的甘肃籍人士纷纷倡捐救灾。

当时,在民间组织的募捐救灾活动遍及全国。北京的王少鲁“陇右公赈会”、柴东生的“震灾救济会”、李浚潭“赈款经理处”,上海的“甘人公立之救济会公赈会震灾奖券局”,日本的“同乡会”等民间自发募捐。旅京甘肃同乡会组织的甘肃震灾救济会,是较有影响的赈灾组织。该会成立后,即制定了简章、办事规则,向社会各界发出哀告书,向军政要人黎元洪、曹锟、张作霖等74人呼吁慨施资助。从19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整一年时间里,收到16个省150余县、单位、军队和500余人的捐款3.1万元大洋(包括军政要人施助在内)。如此微薄之数,可见赈捐之艰难。

在兰州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五泉山人刘尔忻,以总绅名义,组建甘肃震灾筹赈处,并邀王竹民、李兴伯相助,专司救灾之事,并与署省长陈致电北洋政府,旅京甘肃震灾救济会,筹集赈款,救济灾民。撤销原设在兰州的“筹赈公所”,其赈务统归该处管理,主持赈务。

到1923年4月为止,震灾筹赈处共收到国内外捐银30余万两,甘肃全省统捐烟酒均加收一成赈捐,以及通过北京、上海等地经办义赈奖券,共收银30万两,铸造银币,分拨海原、固原、静宁等10县急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