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1920年,海原大地震9

2018-11-07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像李俊湖这样,由于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在海原县还有许多。而在与之相邻的西吉县,这样的堰塞湖竟有4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党家岔堰塞湖竟有190万平方米水面,蓄水总量则达到1100万立方米,有十余种鱼和近十种珍禽赖以生存。因为它是由地震形成的湖泊,已在十多年前被人正式改名为“震湖”了。

海原大地震,造成大地扭曲、错位,将部分高地变低,也将部分洼地变高。人们顺着断裂带行走,变得比较方便,慢慢地竟然走出了一条条小路。因为是在大地震摇出来的路,当地人便形象地称之为“摇路”。

在海原县干盐池一带,大地在震后出现严重错位,位移4-11米之间。其中,最明显的标记就是田埂的错位。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可以看到十几条这样错位的田埂。现在仍可以看到五六条错位田埂。

当然,海原县县城边上的“万人坟”,也是一处重要的地震遗迹。如今,那里虽然只有一个个矮得快与地面拉平的小土包,但200亩的面积、上万人的规模,还是让身临其境的现代人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海原大地震,是一个大灾难,但也并非无功可表。在李俊镇,走上滑坡,可以看见上面不仅有很深的裂缝、洞穴,而且有白花花的矿石裸露出来,不断有车进山将这些矿石运走。原来,这里有品相很好的石膏,这里的石膏储量竟居宁夏首位!但是,在1920年之前,人们对此却一无所知。是一场山崩地裂的大地震,抖出了地球的“五脏六腑”,暴露出这些深埋的石膏,也“露了富”。山坡土竖起了“马儿山石膏矿”等好几个牌子。然而,为了保护山体滑坡景观和石膏资源,这里的石膏是禁止乱采滥挖的,海原县政府已经下达了禁令,有关部门进行了联合整治。

海原大地震在我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当时的北洋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在震后立即决定建立我国第一个地震台,科学考察组第一次进行地震现场考察。提交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绘制了我国第一份震区烈度等震线图。

尽管全球每年都要发生许多破坏性地震,但像海原大地震这样留下丰富地质遗迹的还极为少见,而具有重要科学考察价值的则更少。海原大地震的地质遗迹,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唯一性。宁夏地震局负责人也认为,海原地震断裂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价值最高的地震遗迹,是一部“活教材”,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不断有各地的科研人员前来考察。

2007年7月18日至8月12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龙质应急搜救中心和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海原成功地进行了古地震槽探研究。在干盐池的盐湖上,他们开挖了一个长10米,宽4米,深4米的探槽,揭露了丰富的地震破裂现象:探槽中的韵律性、面状分布地层十分清晰。通过这些分析,专业人员发现,在此前6000年,海原一带曾发生过六次8.0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千年一次大震。

海原大地震的日子,已被宁夏地震局列为地震纪念日。2006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海原地震地质公园”,并决定兴建“海原地震博物馆”,使之成为全国最大、功能最全的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并把它打造成海原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交流名片。

地震,是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地震灾害,却可以通过科学预报和有效预防、积极救护而大大减轻。现在,还有许多人对地震没有正确认识,缺乏防震、救护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兴建地震博物馆,通过科学考察、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大力普及地震及防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发生在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