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1920年,海原大地震12

2018-11-10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甘肃省固原县和海原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和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震中烈度12度,地震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发生在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今天,继续和您聊聊发生在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

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地震背后的价值依然值得我们挖掘,依然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对于大地震的研究也一直在继续。比如在去年,宁夏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张银银所做的硕士毕业论文,关注的就是《从1920年海原大地震看由“灾”到“荒”的嬗变》,其中不少思考也值得我们选取回顾。

民国时期的海原县是位于甘肃省辖区内一个贫瘠落后的小县,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人民祖祖辈辈都在与贫穷作斗争,同时由于地处偏僻,人们的生活几乎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对于长期生活在西北贫穷闭塞山区的人们来说,民国九年,也就是1920年成为一个让几代人难忘的年份,同时也是西北地区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空前关注的年份。在这一年的12月16日,海原地区发生了特大地震,因起波及范围之广、破坏程度之大、破坏延续时间之长,而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

灾情最重之七县在当时均属甘肃省管辖。甘肃省各县关于海原大地震的报告中,对于地震发生时刻的记载并不统一。这主要因为当时各县缺少精确的计时器材。如皋兰县报告的地震时刻为十六日晚六时三十五分发生,至四十七分止;《重修隆德县志》记载民国九年冬日夜七钟,地大震”;《庆阳县志稿》记录说是“九年冬十一月七日戍刻地大震”。此外各县报告,大约在七时到八时之间。12月29日,甘肃省都督张广建致北洋府院部急电,报告震情云:“甘省12月16日晚七钟,地震成灾情形……连日据天水、通渭、会宁、靖远、武山、狄道、导河、榆中、定西、静宁等县先后复报称,此次地震非常剧烈,或十余分钟或二十余分钟” 。而除甘肃以外的其他省份,则都报告在八时左右。如《南京日报》记载“民国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即冬月初七曰下午八点钟,陕西地大震撼,历二十分钟之久”。《时报》记载北京“十六日晚地震,自八点十二分起,约震一分钟,其势非常剧烈”。由于地震袭来的方向大致是由西向东,因此西部可能比东部更早感受到地震,加之此次地震历时长,震级大,所涉范围广,所以各地因地理位置的差异对地震发生的时间有不同的记载,应该是合理的。

关于海原大地震时的现象,在与地震相关的多处史料中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重修隆德县志》记载,震时有隆隆声从西北方向席卷而来,如火山爆发一般。稍后,房屋中各种锅碗瓢盆互相撞击,房顶上瓦片乱飞,屋檐掉落。刹那间有人以为魔鬼袭来,有人以为山贼入侵,但见墙壁房屋因剧烈的摇动而崩塌,地面晃动不止,才知道是发生大地震了。慕寿祺以亲身经历指出地震发生当日的清晨,日色昏暗,到了中午忽然刮起了大风,傍晚已经不见了太阳。晚上,慕氏正准备点灯读书,忽然听到有巨大的声响从西南方向传来,震耳欲聋。顷刻间房屋地面开始晃动, 房内各种器物相互揸击发出各种混乱的响声,使人坐立不稳,这时他听人说发生了大地震。于是急忙跑出屋外,连滚带爬,跌了好几个跟头,继而震动更加剧烈,如万马奔腾,如临战争现场,又如海浪翻腾,波涛汹涌。这时,房屋倒塌,房檐坠落,瓦片破碎,门窗杂响,房梁折毁,墙壁颓塌,一派混乱破败之象。鸡犬不宁,妇女小孩奔走啼哭,浑浑噩噩,人语鼎沸,万声齐作。之后“始知海原、固原、靖远、通渭、静宁、会宁、隆德等县皆于是夜灾罹无妄。而海原、固原为最惨,通渭、隆德次之。以及陇东南受灾各县民死约共三十余万,城郭化为平坦,市区因以空虚,其轻焉者亦死伤数千”。从史料和地展亲历者的描述中可知,地震到来时伴有巨大的声响,且声响来自于西面;地震的强度是由弱到强再到弱:地震进行的时间长。另据《中国地震目录》记载,定西、会宁、镇原、正宁、化平、庆阳、隆德、静宁等县均报,大震时伴有大风尘雾;除此之外,震中海原县报告在地动时看见红光。总之,地震的到来十分猛烈,来前亦无明显征兆,再加上发生的时间是寒冬的夜晚,震区的人民早己休息,因而造成了极大地惊慌和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