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28

2019-05-02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这幅画卷的最早呈现是在蛇年的冬月二十六。袁永红记得清楚,从动工到搬家,一共花了4个月又14天。

袁家铺子也从那天起再度像模像样,开门营业了,门面宽了,库房大了,生意做得也更得心应手。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好在新的一页终于翻开了。

这本“经书”,杨本康一家的明显厚些。

上午11:30,当我打太平镇春光村8组杨本康家门前路过时,夫妇俩热情邀请我进屋喝茶。借着喝茶的工夫,站在他家门前的空地上,沐浴着马年新鲜的阳光,我同他们一席长谈。

“做梦都想捡块金砖把账还清,那样出气也能匀净些。”是女人的声音。

“你还真想着天上掉馅饼呀!马上发财,除非打牌!”杨本康调侃老婆。我听懂了他话里的意思:饭得一口一口吃,钱得一分一分挣。一切的“马上”,都是浮云。

谈起这些,是因为我抛出的一个问题:“你们说重建时差不多欠下10万元,这些钱准备怎么还?

“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紧接着这句话,杨本康说,“准备用三至五年还清。欠着别人的债,心头像压着一座山。”

杨本康家老房子地震时没垮,但头顶山体开裂了,垮下来是迟早的事。为了避让随时可能崩滑的山体,杨家只得易地重建。因为山高坡陡,选址异常艰难,光是调地和场平就花掉三四万元。

前前后后,杨家建房用了不下半年时间。除夕前一天,家是搬了,年是团了,房子却只修了一半。门和窗都是布帘做的“替身”这次搬家算得“裸奔”。

过完年,爷儿俩要外出打工,实现“五年计划”之前,门和窗是不容忽略的细节—“科学的说法,安全保暖”。

同杨本康家一样赶在春节前搬进新家的亲邻有6户。在我和杨家夫妇搭话聊天的过程中,他们三三两两地围拢过来。

他们相信自己亲手建的房子没有“豆腐渣”,而“半拉子工程”却并非一户两户才有的情形。

马年正月初一,同一个陌生的造访者聊天,他们谈得最多的不是年,而是水。原来的水池被地震摇“醒”了,原本够6户人家吃的水池,如今只够2户人家用,“连洗碗都成问题,就别说洗澡洗衣服了。”

不是抱怨,他们只是希望自己的声音能被人听见。

他们中有人踏勘过,春光村6组有一股碗口粗的山泉,如果建了水池拉了水管,洗衣做饭可以水到渠成。

投工投劳不怕,牙缝里再挤两个钱出来的思想准备也有。“政府要是能再帮一把就再好不过了,”杨本康说,“你知道的,以前挣的血汗钱,都让这次地震给榨干净了。”

我听得出他说这句话时的惴惴不安。而我离开村子时,也是和他是一样的心情。

归途,在龙门乡青龙场,熙熙攘攘的人群,让人重新找到了过年的气氛。

街上的人气不低于昨天,按当地人的说法,也不低于去年的今天。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空座的面馆,老板边擀面皮边告诉我:“外地来的游客不比往年少,从天不亮忙到现在,已经卖出不下四五百元。”

“地震时家中房子倒了,精神也跟着垮掉了。不过现在想通了,有手有脚怕什么!”老板脸上的自信盖住了地震的阴影。

我叫的二两抄手这时端到了面前。迫不及待夹了一个放到嘴里,味道还真不错,麻麻辣辣里,有一股值得回味的香。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