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保护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环境 各方还需作出哪些努力

2019-12-02 11:00-12:00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孩子在游戏中作为一种消遣调剂,劳逸结合,这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游戏它本身的内容它要健康,要适合未成年人的,但是如果说长时间沉溺其中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也可能会影响他的身心健康,离开了游戏之后他就觉得自己没有其他的乐趣,甚至会出现游戏成瘾,线下的游戏机房,活动室,实际上也要纳入一个统一管理,从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制定这样一个规则。

记者:需要控制的不只是线下的游戏机,中国青少年协会调研发现,近三成学龄前儿童每天使用网络时间超过30分钟,14岁青少年这个比例则达到60%,孩子长时间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北京某小学德育主任何斌深有感触。

很多孩子基本上都是一小时以上,特别是一些班上可能自制力比较差的孩子,经常会拖到很晚才开始写作业。

记者:由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弱,加上游戏内容良莠不齐,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影响,2018年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已达45.7%,近视率仍持续走高,全球青少年过度依赖互联网的比例达到6%,我国已经接近10%,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

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沉迷网络游戏变得不能跟别人很好的交流,慢慢淡化了这种需求,社会化程度严重降低了,将来走上社会的时候变成一个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人,甚至家庭生活,个人生活都不能正常发展。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我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再度升级,从线上到线下进一步对未成年人接触游戏的时段,时长和游戏类型等做出了详细的规范,本月初,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出台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六方面举措,包括每日22时到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不得为未满八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等严格要求,不过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管理,准确判断游戏用户是否是未成年人?并且严格落实相关限制才是规格发挥作用的前提,对于线下的娱乐场所,判断未成年人身份的方式相对容易,熊秉奇认为,强化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至关重要。而对于线上的游戏,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账号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威提出,在开始游戏前进行面部识别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对此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的通知中强调,所有的网络游戏用户都需要使用有效身份信息进行注册,此外相关部门正在建设统一的身份识别系统,方便游戏企业准确验证未成年人的身份。

整个互联网平台中建立的这种防沉迷的系统都是跟真实的身份认证是结合起来的,必须要把人,身份,行为做一一对应的关系,不然的话直接拿了别人一个手机注册一个账号,后面这一切制度可能就没有办法保障,所以网络实名制不是注册的时候实名,而是每一次去玩游戏的时候要建立起人和游戏行为之间的关系。

记者:此外,还应引导家长,学校等社会各界力量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责任,帮助孩子培养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

他们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实际上是导致沉迷网络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父母一起跟孩子从事一些户外活动,体育锻炼,拓宽孩子的视野,同时也培养孩子的兴趣,尤其引导孩子能够比较理性规划自己的业余时间,也培养起自主管理能力,即便离开家长的约束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主持人:那么其实对于这一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引导他们合理的利用互联网,适度的使用网络产品,其实是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就是说他们在一出生身边就围绕着各式各样的互联网产品,而且可能就包括他们出生的这个过程也是通过像互联网预约,互联网医院等等这样服务来得到满足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就是与互联网的接触能力,已经习惯了网络的存在,所以说如何引导他们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是社会治理的一道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时代未来发展的一个需要,因为毕竟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往那样,学习知识,包括阅读,旅行等等各式各样有益的途径也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也不要一味去打击去限制,很有可能他们是在学习或者说是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那么这背后就给监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如何来区分孩子通过互联网通过电子产品做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还是那些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事情呢?所以监管部门使用一刀切的手段可能会立竿见影,在一定程度上一下子就打击了一大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的确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所以这还需要我们决策者提高决策能力,好好来思考一下互联网的使用究竟如何才能够更加合理化?让孩子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学习到更多知识,使互联网能够服务于这一代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牵绊他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