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5

2018-02-11 23:30-23:59 责编:吴恪瑾

00:00 00:00

世纪救援在行动,世纪性的思考在进行。各国政要、普通百姓面对着同样的紧迫课题、有着共同的期待:人类面对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国际社会的救援机制要协调、要高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警报资源需共享;救灾要救急,也要救“穷”;人类要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于灾难,要治标,更要治本。

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创下了三个“空前”:灾难严重性空前、救援规模空前、国际协调和协商的时效空前。这场劫难发生仅10余天后,东盟10国、中国、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欧盟、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就聚首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商讨统一协调救灾的大政方针,并就初步的机制和框架达成共识。

——领导人们发表将付诸行动的宣言:继续提供紧急援助,要求联合国动员国际社会支持受灾国的紧急计划,要求联合国秘书长任命一位特别代表协调召开国际承诺会议。

——重建家园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短期捐款解救燃眉之急后,国际社会需有更切实的后续行动。受灾的亚洲国家共有超过2720亿美元的外债,为此,中国积极考虑减免重灾国的到期政府债务,支持这些国家的重建工作,并已决定免除斯里兰卡部分到期的政府债务。

——我国政府在雅加达会议上提出:要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充分发挥现有机制的作用,力求“治本”。中国将于1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办中国一东盟海啸预警研讨会,中国政府愿意帮助周边国家、特别是受灾国建立地震和海啸监测预警台网,以即时交换与评估相关信息预报、预防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发生在印度洋的这场全人类的灾难,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同舟共济、共赴时艰的世纪大救援将在世界历史的画卷中写下生动的一页。如果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人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历程,那么,这场世纪大救援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勇气、人道主义和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国际合作,则使这历程的推进具有了新的意义,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这一次是最快向灾区派出救援队的国家之一。中国迅速向印尼派出了一支国际救援队,向斯里兰卡派出了灾害评估小组和国家卫生救援队,向泰国派出了医疗队和DNA鉴定专家组,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4名疾病控制专家参加专家团工作。

2004年12月30日,中国国际救援队赶赴此次受灾最重的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重灾区。

时间闪回到2004年岁末那个紧张忙碌的夜晚——

2004年12月30日凌晨2时45分,北京五棵松。救援队准备出发

2004年12月30日凌晨2时45分,北京五棵松,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寒气逼人。白天异常喧哗的长安街在夜色中十分寂静,首都市民此刻已经进入甜美的梦乡。走进街边中国地震局的大门,感觉突然到了另一个世界,谈话声、脚步声、电话铃声,显示着这里的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记者来到位于三楼的总值班室,里面人声鼎沸,正在紧张地开着会。一位负责人把我拉到一边,轻声告诉我:“救援队要出动了。”他看了看表,补充了一句,“9小时后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