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

2016-05-12 11:00-12:00 责编:王仁宏

00:00 00:00

主持人:所以刚才也是谈到了治标还是治本的问题,刚才说到通风廊道可以一定程度环节“热岛效应”,如果说真的是要把它当做是一个课题来研究或者是解决的话,我们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呢?

姜鹏:就是说,首先第一个就是说我们从城市规划里,现在已经越来越注重研究应对气侯变化,然后研究城市区域的一些气侯、大气问题。其他方面我们会发现还是要通过改善我们的绿化环境,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这种城市建设中也要提倡这种低层级的开发模式,也就是说尽量能够保留更多的自然环境。

另外一方面就是说现在的汽车越来越多,就是要主动减少排放,减少排放一方面是说我们的工业生产的排放,另一方面像我们个人的生活包括交通出行其实也是我们减少排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个也是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的。

主持人:其实现在再去看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你会看到很多在网上大家拍的很漂亮的图片,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感觉很有都市感。但是总有一种担心,就是这样的城市建设密度会不会过大,只是说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从视觉上的一个冲击,就是楼与楼之间的距离非常的窄,非常的近。那么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讲,现在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是不是存在一些建筑过密的情况?

姜鹏: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好几方面来看,我们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建筑密度非常高,但是这是与香港它这个土地供应控制的特别严,以及本来这个城市区域又比较特殊等等相关的。我们发现像北京这种城市,它不可能建成像香港那么密的。是因为我们城市规划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术语或者是规范,它就是说这个(指导间距)。也就是说像北京的城市,由于它纬度比较高,它的建筑间距一定会比像香港这样的南方城市大,就是说北京不可能建成香港这么密,从规划规范来说就不可能。

然后第二个是我认为,之所以现在很多城市建筑这么高,这么密集,这个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严格控制土地的供给,以及我们的市场,市场资金资本在发挥作用造成的。也就是说,它城市只有建这么密,这么高,它才能承担它的拆迁成本,才能把这个设施建筑建起来。

所以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也是需要多方面来改变的。虽然说,城市建筑过密,它确实会引发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城市病、交通拥堵、大气问题等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相信随着科技手段的改善,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善的。同时我觉得相对于这种特大城市建的比较密,其实我个人更加对一些,比如对一些小城市,县级城市,它也建这么高的楼,住宅区也建好几十层,我对这个特别反感。因为像这种小的城市,真的他可能,也就是说他那个土地没那么之前,各项成本也没那么高,他完全可以建的密度低一点,建筑建的低一点,所以说我认为大城市我还可以接受,小城市其实我是……

主持人:其实它的需求没有那么大,因为我之前去青海、西宁采访。在城市的郊区看到很多特别高的楼盘,也是像北京一样,可能有的都二三十层。但是到了晚上华灯初上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这个楼盘都是一个睡城,因为里边根本就没有人,没有这么多人足够来住这个房子,所以就是您刚才说的有一个过度建设的问题。

回到我们这个通风廊道的话题,其实大家也担心特别是一些老北京的土著,说你要开辟这个通风廊道让风吹过来,是不是今后还要涉及到一些大拆大建的过程呢?

姜鹏:首先这个通风廊道一定要大拆大建,这种现象可能是存在的。但是我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误读。也就是说实际上从风道的研究来说,或者是一些实际的经验来看,首先这个风道它其实是一种,它其中也是一种绿色基础设施,也就是说它的风道建设完全可以跟我们的城市的水体营造、公园建设、绿地建设以及一些旧城改造相结合,来通过规划的调整一些相应的设施配套来减少这些拆迁的。

第二个,就是说风道建设它也不见得是一步到位的,它可能是分级建设的。所以说,我认为是,如果风道的规划做得比较好,实施了的措施比较到位的话,是可以避免这种大规模的大拆大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