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盘点2016年度五大健康类谣言

2016-12-30 11:00-12:00 责编:刘蓉

00:00 00:00

 

史卫忠:我们办案中有发现,很多案件最初都是一些很小的欺凌的苗头,后来愈演愈烈,最后导致构成犯罪,给当时的各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们认为,应对校园暴力,贵在预防,重在抓小、抓早、抓苗头。

记者: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少年司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宋英辉教授认为,作为预防机制,应该教会孩子们如何管理情绪。

宋英辉: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能力的这种教育,心理健康的教育,包括法制道德教育,特别是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这样的教育。

记者: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对几千份少年犯罪样本调研发现,首次发生不良行为是12岁至13岁之间,发生犯罪之前大多是2-3种不良行为纠结在一起。初中班主任张老师认为,校园欺凌来自于学生们不平衡和求关注的心理。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孩子,要给予更多关注。

张老师:纵观多数案例,欺凌事件多发于成绩不佳、行为习惯不良的孩子身上。因此我们老师或者说学校管理人员,首先就应该以饱满的爱心去感化孩子,让他体验到被爱的这种温暖。其次,我们还需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孩子学习的原动力。

记者:专家提示,学校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即使是没有危害到其他的同学,也要进行早期的干预。

专家:夜不归宿,旷课,逃学,酗酒,上网等等,因为这些不良行为往往是违法犯罪行为的一个边缘的一个状态。

记者: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16岁的小鹿退学后,在学校宿舍及校园周边,对同学语言威胁,拳打脚踢,搜身,将同学打伤,劫得100元。被法院以抢劫罪判处缓刑。法院采纳检察院建议发出禁止令,禁止小鹿在缓刑考验期内进入学校及周边200米区域。经过持续的帮教,小鹿顺利成为汽车维修厂的技术工人,学校学生也逐渐消除了心理阴影,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专家认为,在防治校园欺凌暴力方面,多种司法措施可以被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