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路遇车祸意外该如何急救?

2018-10-13 11:00-12:00 责编:吴恪瑾

00:00 00:00

主持人:感性观察,理性分析,半点过后欢迎回来,这里依然是修奇陪伴各位的国家应急广播高速加油站,您正在锁定收听的频率是FM99.6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交通广播,节目之外想了解更多的应急新闻和应急知识,也欢迎随时关注国家应急广播的微博,微信,客户端,好了话不多说,马上进入咱们今天下半程的节目。

进入今天的第一调查,公众科学素质是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了解程度,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昨天开幕,根据中国科协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达8.47%,正接近2020年达到10%的这一重大目标,虽然我国公众整体科学素质提升很快,但是全球排名仍然不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你达标了吗?其实这些小知识有着大用途,详细的情况我们先来听央广记者的报道。

记者:我国2016年曾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明确了公众应具备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其中许多知识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环保,健康,急救,灾害防御和事故救援等,不过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机采访中发现,对于一些和科学素质相关的常识公众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

火灾现场应该怎样自救?

把鼻子先捂住,再找什么口道或者是楼道跳下来。

您知道如果发生了地震应该怎样在灾区生存吗?

了解比较少。

海水它不能直接饮用,您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

您知道什么是公众科学素养吗?

不知道。

记者:采访中记者发现,公众对灾害,事故救援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对较多,对其余的知识技能关注度并不高,甚至还认为他们比较生僻,是冷知识,那么掌握这些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究竟有什么用?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关系到国家发展,根据国际经验,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10%,而对个人来说用处更加显而易见,比如抗生素能不能杀死病毒是很多人眼中的冷知识,小知识,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光指出,这个知识点能直接影响个人健康。

抗生素只能杀死细菌是无法杀死病毒的,我们国家五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知道,这个是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导致抗生素会滥用,大家就迷信抗生素,他这个病是不需要抗生素的,但是要求医生或者是自己想办法去找这个抗生素来使用,对细胞,对我们的防御系统会产生影响。

记者:近年来互联网上还充斥着大量谣言,以伪科学为包装,让人真假难辨,比如吃微波炉辐射的食物损害健康,不良商家用黑色塑料袋制作紫菜等,而果壳网创始人认为,公众科学素质还能起到谣言粉碎机的作用。公众科学素质过硬,不信谣不传谣,谣言当然也就不攻自破,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何伟看来,这种定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公众就能掌握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精神。

肯定是遇到问题自己心里不慌,就是我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些知识,但我有一定的素质以后,我知道我遇到这个问题我听谁的?现在因为搜索信息都很容易了,他肯定就会广泛搜索一些信息,然后他自己再分辨。

记者: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公众科学素质的调查采用的是国外早年设计的指标和测试题,李大光说,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特点,因此需要优化相关指标,使它更精准的发挥作用。

在很多欧洲国家PM2.5的PM是什么?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因为在他们预报里面根本就没有,那么在中国是严重的问题,尽管现在当然已经好了很多了,但是对于公众出行,生活的安排,以及减排基本的要求,他不了解术语和基本概念,他怎么可能去做呢?

主持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我们社交网络当中有很多人打着科普的旗号,其实是在传播谣言,被疯狂的转载,而当被辟谣的时候,权威机构的权威专家除了解释澄清却无人问津,门可罗雀,这样的现象也被网友比较亲切又比较无奈的称为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科普止困依然存在,我们继续来听记者的报道。

记者:公众提升科学素质主要靠科普,在中国科协的努力下,我国基层科普工作有声有色,公众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人群差距也都在缩小,但与此同时科普工作也面临一些难点和痛点,首先从记者的随机采访看,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相对比较集中。

您平时一般都怎么获取这种科普知识呢?

有的听讲课,电视,报纸,各方面都可以获取,书籍。

这个东西一般比如说从电视,从新闻,从手机看的比较多一点。

记者: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普知识最常见的渠道之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光指出,如果媒体出现了伪科学知识,反而更容易误导公众。

我们的媒体当中会夹杂着很多真正的科学知识和伪科学知识,占星术现在也已经有了,比如说见面就要问你是什么星座?然后看看咱俩能不能交朋友?如果星座不同的话就拜拜了。

记者:从科普人员来看,目前我国有二十多万专职科普人员,180多万兼职科普人员,加在一起超过200万人,看起来队伍庞大,但实际上专职科普人员往往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上消耗大量精力,无法全身心投入科普工作,而兼职科普人员则又缺乏丰富扎实的科学知识,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何伟建议,应该由科学家承担更多科普责任。

科学家的天职就应该去做科普,那我们国家专业的科技人员有9100万,如果在他本领域研究当中,在他所做的社会活动当中都有科普这一项,那我们国家公众能够享受到的科普带给他们的东西,我觉得就非常多。

记者:在科普资金方面,从科技部公布的数据看,近年来我国科普经费持续稳定增长,不过李大光说,真正申请科普经费是能拿到钱的研究项目往往种类都很单一,都是报喜不报忧的项目,导致公众不能获得全面客观的科普研究成果。

我调查了很多城市,甚至还有边远地区,大部分都在讨论我们当地的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果,带动经济的重大成果,至于说当地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工程导致环境影响问题,水电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就不做了。

记者:还有,在科普活动方面,目前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科普日,科普展,科普大篷车等活动,而河北郑定科技馆馆长钱瑞强说,有的科普活动片面强调形式,没有为受众充分考虑,影响实际效果发挥。

现在有的科普服务项目它不接地气,不是说观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研究什么,都是比较高端,离观众比较远,比方说流动科技馆,这就是一套展览两百多万,它到了各地市以后,第一没有场地,第二或者说把它放到学校,这个学校的师生看起来方便,其他学校的学生参观就有很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