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上学路上”:用声音关爱留守儿童

2015-06-25 11:00-12:00 责编:王仁宏

00:00 00:00

主持人:很了不得的一个行为了,不过其实说到这儿,手里还拿了一个数据,不少留守儿童其实由于他们童年对于爱的缺失,有34%的孩子曾经有过自杀的倾向,70%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的问题。像前一段时间发生在贵州毕节的四名留守儿童自杀的案例也是让全国人民都痛心,在去年我也采访过一个不能叫留守儿童了,她已经成年了,这样一个女孩。她的父母大概在她上初一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举家迁到了东莞,但是什么情况呢?她家里所有的孩子都跟着父母一起走了,她决定留在家里,她今年已经19岁了,已经考上大学了。但是在你跟她进行对话的时候,你可能感觉到这个人你不像在跟一个19岁的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对话,像在跟一个29岁的很成熟的女性在对话,我们也是来听一听当时我采访她的这段录音。

修齐:采访你爸,他说他走得时候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自己住在这么大的一个房子里害怕不害怕?

被访者: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有点害怕,但是现在基本上习惯了,不怎么怕了。

修齐:那一家人都去了东莞,自己在家什么滋味?

被访者:每星期回到家,我看见这个空荡荡的家我就会哭,然后每星期基本上都会哭一场,但是现在基本上都习惯了。所以觉得没啥,干什么事都是别人不搭手,自己干,然后喜欢自由点,就是给自己更多的空间那样。

主持人:听到她说习惯了的时候,其实我心里是很难受的,就是一个本应该有着快乐的童年,然后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这样一个小姑娘,现在成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把这段录音剪进去,她说她是一个异类。小的时候父母不在,跟亲戚的关系搞的也很紧张,因为她是一个特别独立的孩子,长大了之后在大学里,因为从小没有家庭的这种概念,不善于跟大家打交道,所以没有朋友。也不难想象很多孩子在长大之后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可能真的就是童年的这段经历对他们有一些影响。

刘新宇:对,其实我刚开始两年前做这个“上学路上”项目的时候,我就是受到刚才你说的34%自杀这个数据的影响,因为我之前也是做媒体的,对留守儿童相对了解一些,我至少知道中国大概有一个什么量级的留守儿童。然后那天一说34%,我一乘,两千多万有自杀倾向,因为自杀倾向实际上是心理学抑郁症的最极端的一个。另外一个极端大家都知道叫反社会性人格,就是去杀人了。那这两个极端其实不是一个线形级的,就是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的这种极端,之间我认为是个环状关系,就是说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极端的心理情况呢?我慢慢的通过这两年的实地的跟孩子的交谈,我慢慢有一点理解。但这个没有跟心理专家核实过,我的解释是什么呢?孩子们心里头肯定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应该心疼他们、在乎他们的那两个人,他们的爸妈通过这种长期的离别有点像半抛弃的方式,就是不在乎他们了,这个感受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估计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或者你亲戚有留守儿童经历,你可能会略知一二,但即便没有的话,其实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就能体会到。你失恋的时候,就是最应该在乎你的那个人突然跟你说咱俩分手吧,不理你了或者成仇人了,这个时候你的心理状况是什么样?而他们是那么一点点,从小有的甚至是刚刚断奶,甚至是刚刚学步的时候、学说话的时候,爸妈就离开他们,包括刚才说的没有联系、见面很少,甚至在城市里又生了小弟弟小妹妹。等他们长大之后再去城里打工,有的可能跟父母都不在一个地方打工,这辈子其实家庭团聚的时间那么少,你说这些孩子他内心中认为父母能成为像我们认为的那样的父母吗?他认为其实就比普通人或者陌生人好那么一点点而已,那么这种心理的缺失会造成什么呢?会造成他觉得自己没人在乎,就生命如草,那不在乎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的孩子。第一个他就会觉得也无所谓,生死之间的界限没有像我们的那种感受,就像毕节你刚才提到的这个老大,看这个遗书了。他里头有句话大家肯定肯定还记得,“死亡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们的孩子如果把死亡当做他们的梦想,我不知道这个话再怎么去演绎和解释。